乳腺癌的代谢适应与治疗抵抗:挑战与前景
吴正升;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复发、转移和耐药仍然是系统治疗过程中的巨大挑战。代谢改变是肿瘤的核心特征,乳腺癌细胞通过重编程葡萄糖代谢、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方式改变营养获取途径,进而满足快速增殖和适应转移部位新环境的能量需求,与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耐药密切相关。本文围绕乳腺癌的代谢重塑特征、代谢适应促进治疗抵抗的机制,以及靶向代谢脆弱性的个体化治疗策略进行综述,重点探讨能量代谢、胆固醇和谷氨酰胺代谢在乳腺癌侵袭转移和耐药中的作用。深入探究乳腺癌的代谢适应机制,精准监测代谢物动态变化,能够为新兴代谢疗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预后。
可变剪切在恶性肿瘤演进中的研究进展
郭欠影;吴正升;可变剪切(AS)是转录后调控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使单个基因产生多种mRNA同种型。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类型的肿瘤均可发生AS,剪接因子的异常表达与肿瘤患者的疾病进展相关,可能成为判断肿瘤进展的潜在标志物。因此,该文就AS在肿瘤中的作用、分子机制、临床相关性和治疗反应进行综述,发现AS可以通过调控肿瘤的侵袭转移、细胞凋亡、细胞代谢、促进肿瘤免疫逃逸和治疗抵抗参与恶性肿瘤的进展,为AS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精确鉴定肿瘤特异性AS,针对特异性异构体开发小分子抑制剂,可能为肿瘤的精准治疗及个性化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肺癌肝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进展
季鹏程;叶元滋;邵长春;肝转移是晚期肺癌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影响患者预后和生存期的关键因素。目前缺乏针对肺癌肝转移有效的治疗手段,导致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因此,相关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于推动临床转化和优化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关于肺癌肝转移发生机制的研究已逐渐深入,尤其在不同蛋白、细胞间相互作用及肿瘤微环境变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该文从肺癌肝转移的基本过程、相关蛋白和信号通路、免疫微环境、临床治疗进展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发现TGF-β/smad信号通路和整合素家族蛋白可以促进肺癌肝转移;肿瘤微环境中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肝细胞在肺癌肝转移中发挥促进作用;在肺癌肝转移临床治疗中,免疫治疗与化疗、放疗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联合使用可能提高治疗效果。针对特定通路、蛋白、肿瘤微环境中特定细胞的靶向治疗及多种治疗方式的联合使用有望成为未来肺癌肝转移临床治疗的有效策略。
信号蛋白6D通过AURKA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的恶性进展
周静妮;赵荣荣;罗文武;王弦;郭欠影;吴正升;目的 探讨信号蛋白6D(SEMA6D)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恶性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免疫组化分析SEMA6D在TNBC和癌旁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构建稳定敲低SEMA6D表达的MDA-MB-231细胞系进行体外实验,通过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研究SEMA6D对TNB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的影响;cBioPortal数据库和GEPIA2数据库筛选出与其负相关的基因,即极光激酶A(aurora kinase A,AURKA),生物信息学和免疫组化分析AURKA在TNBC和癌旁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Western blot实验分析敲低SEMA6D后AURKA的表达和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标志物蛋白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钙黏蛋白N(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的影响。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EMA6D在TNBC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非肿瘤组织(均P<0.05),AURKA在TNB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非肿瘤组织(均P<0.05),SEMA6D和AURKA在TNBC中表达呈负相关(P<0.01);SEMA6D低表达和AURKA高表达均与TNBC患者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均P<0.05);敲低SEMA6D促进TNB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敲低SEMA6D后AURKA表达上调并且促进肿瘤细胞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抑制了Claudin-1的表达。结论 TNBC中SEMA6D表达下调,可能通过上调AURKA的表达以及促进上皮间质转化,参与TNBC的恶性进展。
PH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裴娅婷;沈玉婷;王菊琴;罗文武;郭欠影;吴正升;目的 探讨抗增殖蛋白2(PH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癌组织中PHB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别构建敲低和过表达PHB2的乳腺癌稳转细胞系,通过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PHB2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运用蛋白质印迹实验(WB)检测PHB2对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志物钙黏蛋白E(E-cadherin)、钙黏蛋白N(N-cadherin)、蜗牛家族转录抑制因子1(Snail)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和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表达的影响。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PHB2对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HB2在乳腺癌中高表达并且与肿瘤大小、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增殖指数Ki-67显著正相关(P<0.05)。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敲低PHB2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P<0.01);过表达PHB2则促进其增殖、迁移和侵袭(P<0.01)。裸鼠皮下成瘤实验结果显示,敲低PHB2小鼠的肿瘤体积和体质量明显减小(P<0.000 1),过表达PHB2肿瘤的体积和体质量明显增加(P<0.001)。WB结果显示,敲低PHB2后乳腺癌细胞的上皮标志物E-cadherin上调,而间充质标志物N-cadherin、Snail、Vimentin下调(P<0.01);过表达PHB2后乳腺癌细胞的Claudin-1下调,而N-cadherin、Snail、Vimentin上调(均P<0.05)。结论 PHB2在乳腺癌中高表达并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多种恶性生物学行为,可能是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KRT14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促进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侵袭和迁移
程政;张曼曼;周静妮;郭欠影;吴正升;目的 探讨角蛋白14(KRT14)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LBC)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和机制。方法 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KRT14 mRNA在BLBC与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qPCR、Western blot(WB)和免疫组化检测KRT14在BLBC和癌旁非肿瘤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在乳腺癌细胞中分别构建KRT14过表达和敲低模型,使用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评估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变化。通过WB和免疫荧光检测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β-连环蛋白(β-catenin)、无翼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1(Wnt1)、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和细胞性骨髓细胞增生病毒癌基因同源物1(c-Myc)的表达和β-catenin的细胞定位,并使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剂验证KRT14的作用机制。结果 KRT14在BLBC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组织或癌旁非肿瘤乳腺组织(P<0.05),并与T分期和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0.05)。KRT14过表达能够增强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反之则减弱(P<0.01)。KRT14过表达能够增加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β-catenin、Wnt1、MMP7和c-Myc的表达水平,并且抑制该通路后可消除KRT14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论 KRT14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中高表达,可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了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
BMP-2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植入体改善大鼠萎缩性骨不连
黄永;马建文;李玉;景青玲;张钦;李长帅;目的 探究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nHA)/聚酰胺66(PA66)对大鼠股骨骨不连的治疗作用。方法 分离大鼠BMSCs,并分为支架+BMSCs组、支架+BMSCs+rhBMP-2组、支架+BMSCs+Ad-BMP-2组;将人重组BMP-2(rhBMP-2)或腺病毒感染BMP-2(Ad-BMP-2)载体转染BMSCs并装载nHA/PA66支架材料。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表达特定表面标志物,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ELISA检测相关生物活性因子,包括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骨钙素(OCN)、骨连接蛋白(ON),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细胞生长和黏附情况。在SD大鼠的萎缩性骨不连模型中,将支架+BMSCs+rhBMP-2或支架+BMSCs+Ad-BMP-2复合体植入缺损区域,分为rhBMP-2组及Ad-BMP-2组,并通过X射线和Micro CT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nHA/PA66支架表面光滑且多孔,BMSCs良好黏附。流式细胞术显示在BMSCs中高表达CD29和CD90,低表达CD45和CD34。MTT显示细胞在72 h后迅速增殖。与支架+BMSCs组及支架+BMSCs+rhBMP-2组相比,支架+BMSCs+Ad-BMP-2组ALP活性、PDGF、TGF-β、VEGF、FGF、OCN、ON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术后12周Ad-BMP-2组大鼠支架复合物已完全被新生皮质骨包裹,且表面光滑完整。X射线显示Ad-BMP-2组复合物已完全被新生皮质骨包裹,恢复程度优于rhBMP-2组。Micro CT结果显示,与rhBMP-2组相比,Ad-BMP-2组术后12周大鼠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目、骨矿物质密度及骨矿物质含量均升高(P<0.05),骨小梁分离水平降低(P<0.05)。结论 Ad-BMP-2转染BMSCs复合nHA/PA66支架材料可以更有效地表达生物活性,为BMSCs提供持续和良好的增殖分化微环境,有利于促进局部成骨活性,且有利于骨缺损修复。
叶酸受体阳性循环肿瘤细胞与止凝血功能联合检测对提高消化道肿瘤转移诊断的价值初探
肖彦琳;季杜欣;冯青青;何慧丹;卞茂红;目的 探讨叶酸受体阳性循环肿瘤细胞(FR+-CTCs)和止凝血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对提高消化道肿瘤(GITs)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年龄18~80岁、经病理学确诊为GITs的186例患者的FR+-CTCs、止凝血功能指标和病理分期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 、Fisher确切概率法、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FR+-CTCs联合凝血指标对消化道肿瘤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 FR+-CTCs水平及阳性率与GIT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性别、病理类型、N分期)存在相关性(P<0.05)。转移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升高,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PLT)水平在N1 ~ N3期明显增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和抗凝血酶Ⅲ(AT-Ⅲ)是GITs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预测GITs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8(95%CI:0.540~0.816)和0.664(95%CI:0.512~0.815)。将FR?-CTCs、PLT、AT-Ⅲ、病理类型、FIB、TT以及性别等多因素联合用于GITs转移的诊断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757(95%CI:0.621~0.893),相较于各指标单一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 FR+-CTCs联合止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对于GITs的诊断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并为GITs的早期诊断特别是转移监测提供依据。
Tmem121肝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王月;何国良;李兰玉;吴倩;周军媚;目的 建立并鉴定跨膜蛋白121(Tmem121)肝细胞特异性基因敲除小鼠。方法 利用CRISPR/Cas9与Cre-loxp系统构建 Tmem121flox/+/Cre+与Tmem121flox/flox小鼠,再将两种小鼠进行杂交繁育获得后代小鼠。提取后代小鼠的鼠尾DNA,通过PCR鉴定小鼠基因型,获得肝细胞特异性Tmem121基因敲除小鼠(Tmem121flox/flox/Cre+,Tmem121ΔHep)。观察并分析敲除小鼠与对照小鼠的生长繁殖及器官发育情况。利用PCR及Western blot法验证Tmem121在小鼠原代肝细胞中敲除效率。利用CellMask?深红质膜染色法比较对照组小鼠与敲除组小鼠原代肝细胞的形态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通过小鼠基因型鉴定,成功获得Tmem121flox/flox/Cre+小鼠。敲除小鼠与对照小鼠在体质量、繁殖能力及肝脏的生长发育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肝细胞特异性敲除 Tmem121 基因对肝组织形态结构及病理特征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敲除组小鼠原代肝细胞Tmem121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CellMask?深红质膜染色结果显示Tmem121敲除组小鼠的原代肝细胞的双核比例增多(P<0.05),细胞表面积减小(P<0.001)。结论 成功建立肝细胞特异性Tmem12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Tmem121基因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了动物模型。
重组人凝血因子X在HEK293细胞中的表达及活性检测
冯佳宁;邹森;赵泽林;李肖肖;张志斐;杨兆勇;目的 瞬时转染重组人凝血因子X(rhFX)到HEK293细胞,优化转染条件,体外构建高效表达rhFX的方法,检测rhFX活性。方法 pcDNA3.1-EGFP与FX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EGFP-FX并转染HEK293细胞,验证转染系统的有效性。pcDNA3.1与FX基因片段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FX,脂质体方法转染HEK293细胞,Western blot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细胞上清液中rhFX的表达。优化转染条件,ELISA测定rhFX的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T)和发色底物法测定rhFX凝血生物活性。结果 在HEK293细胞上清液中成功表达rhFX。在细胞密度80%,质粒DNA与:转染试剂的比例为1:2,转染后第3天,rhFX表达量最高。ELISA检测3次上清液表达量最高为5.20 ng/mL。与对照组pcDNA3.1空载体转染收集的上清液相比,实验组rhFX的PT时间更短(P < 0.000 1),基于rhFX的发色底物法测得依度沙班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449 nmol/L文献报导的0.78 nmol/L处于同一数量级。结论 使用HEK293细胞成功表达出具有生物活性的rhFX蛋白,为进一步推动rhFX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
基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脂蛋白(a)及临床危险因素的冠心病患者预后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王天齐;胡泽平;朱学涛;目的 构建并验证基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脂蛋白(a) [LP(a)]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用于预测冠心病(CHD)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442例CHD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最终完成随访的411例患者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288例)和验证集(123例)。通过Lasso回归和Cox回归分析筛选出CHD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 通过Lasso回归和Cox回归分析筛选变量,最终模型纳入年龄、吸烟史、CHD临床表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Gensini评分、BNP、Lp-PLA2、LP(a)和他汀类药物用药史9个独立预测因素。训练集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在1年、2年和3年分别为0.897、0.885、0.909;验证集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在1年、2年和3年分别为0.885、0.881和0.923,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表明,该模型在预测CHD患者发生MACE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结论 基于Lp-PLA2、LP(a)及其他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为CHD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了有效工具,有助于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并进行个性化干预。
中文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的研究
陈瑞全;吴建贤;沈显山;目的建立中文版Fugl-Meyer(FM)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下肢部分和总分)用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的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MCID)。方法同时使用校标法和分布法来确定中文版FM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MCID。结果中文版FM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下肢部分、总分)的组内重测信度分别为0.997、0.989和0.997,组间重测信度分别为0.993、0.952和0.990,MCID分别为4.58、3.31和6.0。结论通过本研究获得了中文版FM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MCID,有助于临床和科研工作人员识别中文版FM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用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疗效评定的变化值的真实性,能够确定是否符合临床意义的变化。
强直性脊柱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吴珊珊;段振华;潘发明;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中轴骨骼,并可累及外周关节、肌腱韧带附着点及其他组织。目前A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流行病学研究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疾病的发展规律、探索病因、预防疾病。现从患病率与发病率、性别分布、年龄分布、易感因素、流行病学挑战等方面对AS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AS的相关研究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颈椎病生物力学发病机制实验研究
余家阔,吴毅文,戴先进,赵建华,魏俊通过后入路手术,用电阻应变片对低头位成年家免的C3-6。颈椎的应变进行了在体测量,分析了低头坐姿家免不同时期的X线改变及其与应变的关系。作者认为,颈椎能否产生骨质增生与该颈椎所受应力改变的机率、应力改变的幅度及应力的作用时间有关。在诱导骨质增生中,拉应力比压应力更重要。建议人们每次低头工作时间少于某一极限或虽大于该极限但累积作用时间不长,有利于预防颈椎病。
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徐永君;盛慧;倪鑫;抑郁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从炎症反应学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学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失调学说、神经营养因子学说以及多因素综合作用共5个方面总结其发病机制。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比较
于江涛;黄强;王军;比较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与传统手术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结果显示腹腔镜组住院费用与开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切口大小、术后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表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安全可靠、手术创伤小、疗效确切。
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徐永君;盛慧;倪鑫;抑郁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从炎症反应学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学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失调学说、神经营养因子学说以及多因素综合作用共5个方面总结其发病机制。
强直性脊柱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吴珊珊;段振华;潘发明;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中轴骨骼,并可累及外周关节、肌腱韧带附着点及其他组织。目前A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流行病学研究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疾病的发展规律、探索病因、预防疾病。现从患病率与发病率、性别分布、年龄分布、易感因素、流行病学挑战等方面对AS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AS的相关研究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白癜风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鲁功荣;许爱娥;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疾病,以皮肤或黏膜色素减退为特征。依据欧洲、日本、沙特阿拉伯、中国的诊疗指南,对白癜风患者进行分期、分型、分部位论证,其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光疗和手术移植等。白癜风的治疗仍是一大难题,目前认为联合疗法治疗白癜风最为有效。
PD-L1和P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吴圣;邵婧怡;王芳;范璐璐;孙国平;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151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及其对应的74例转移淋巴结标本,以及20例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中PD-L1和PD-1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关系。结果 PD-L1和PD-1在胃癌细胞及癌间质淋巴细胞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升高,阳性率分别为60.93%和38.41%;癌旁组织不表达PDL1和PD-1;在转移淋巴结的表达与对应肿瘤组织一致,一致率分别为82.43%和87.84%。胃癌组织PD-L1和PD-1表达不相关。PD-L1表达与p TNM分期、浸润层面、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脉管癌栓相关(P<0.05),PD-1与各临床指标不相关。结论 PD-L1和PD-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PD-L1可能成为预测胃癌进展和预后的新分子标志物,阻断PD-L1/PD-1信号通路有望成为胃癌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炎性机制研究进展
潘显阳;陶金辉;李向培;该文综述了导致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多种炎症细胞与细胞因子之间的关联、toll样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ATP-P2X7R通路、NALP3炎性小体等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急性炎症缓解的分子机制及秋水仙碱抑制炎症信号通路的新机制,为未来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提供了新依据。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