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免疫治疗的挑战与机遇
孙倍成;肝癌在全球范围内是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类型,同时也是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约有30%的患者在诊断时处于肝癌早期阶段,此时可以通过包括肝部分切除术和肝移植在内的治愈性治疗手段进行治疗,使得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能够超过60个月。然而,大多数患者在被确诊时已进展至肝癌晚期,此时的治疗选项常可采用靶向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尤其是包含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系统性治疗,在显著改善晚期肝癌患者的预后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深入探索肝癌的免疫微环境特征,积极识别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对于推进和完善肝癌免疫治疗至关重要。
肿瘤微环境中细胞外囊泡释放对肿瘤免疫的影响
黎劼潇;陆枢桠;张佳宁;唐科;明洁;肿瘤微环境(TME)是一张编织极为复杂的网络,肿瘤细胞、基质细胞和免疫细胞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或细胞因子的旁分泌信号互相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细胞间通讯系统。而近年来,基于细胞外囊泡(EV)的细胞间通讯已成为日益重要的通讯方式。EV可通过传递生物活性物质或通过其表面的配体影响所接触的各种细胞,进而使肿瘤免疫微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整合EV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对于EV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TME中不同来源的EV在肿瘤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具体分析了EV在肿瘤免疫调控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临床肿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肝癌肿瘤微环境对仑伐替尼耐药的影响
方庭;孙倍成;肝细胞癌(HCC)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70%的HCC患者在诊断时就已经处于中晚期。随着对肝癌分子信号通路和肿瘤微环境研究的不断深入,靶向治疗在晚期肝癌治疗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并占据重要地位。仑伐替尼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肿瘤细胞增殖和调节免疫反应,目前被批准为晚期肝癌一线治疗药物。近年来,随着仑伐替尼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临床耐药问题也引起高度关注。该文综述了最新的仑伐替尼耐药性研究进展,梳理了肝癌中肿瘤微环境影响仑伐替尼抗药性的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耐药性克服策略,为后续仑伐替尼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巨胞饮在肿瘤微环境中的研究进展
傅饶;孙倍成;巨胞饮是一种细胞获取胞外营养的重要途径,在肿瘤细胞中,基因突变以及来自肿瘤微环境中的信号,增强了细胞的巨胞饮活动,提高其代谢水平并最终促进肿瘤进展。但是在目前的巨胞饮研究中,一方面从分子生物学层面解释巨胞饮的调控和发生过程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另一方面在肿瘤微环境中,不同细胞的巨胞饮活动发挥何种功能也亟需认识。该文主要综述肿瘤微环境中诱导巨胞饮发生的因素,不同细胞内参与巨胞饮活动的重要分子和信号通路,以及在此之上开发的相关靶向药物和转化研究,为读者研究巨胞饮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SQLE敲除促进黑色素瘤肿瘤微环境CD8~+ T细胞浸润发挥抗肿瘤效应
丁瑶;刘雯;廖亦然;雷舜;张妍;陈叶梓;龚奕;黄启钊;目的 探讨黑色素瘤细胞鲨烯环氧合酶(SQLE)基因敲除调控肿瘤微环境T细胞浸润影响机体抗肿瘤效应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使用SQLE敲除的B16F10细胞系分别接种免疫完全和免疫缺陷小鼠,明确基因敲除对肿瘤细胞恶性表型的自主和非自主性调控,进一步使用抗体阻断、Luminex多因子检测和流式细胞等技术探索SQLE基因敲除对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分泌及免疫浸润的影响,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验证SQLE表达与免疫浸润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与免疫缺陷型小鼠相比,敲除SQLE显著抑制免疫完全小鼠肿瘤增殖,延长小鼠生存期。SQLE敲除诱导肿瘤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增加肿瘤微环境CD8~+ T细胞浸润从而改善机体抗肿瘤效应。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SQLE及其对应的免疫浸润标志物与黑色素瘤患者临床预后明显相关。结论 SQLE通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调控肿瘤微环境参与机体抗肿瘤效应,有望成为新的肿瘤免疫药物靶点和疗效预测分子指标。
肝细胞癌PD-1免疫治疗敏感性的靶基因分析
史宇泽;丁可;孙倍成;目的 探究肝细胞癌(HCC)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免疫治疗敏感性的特征基因。方法 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及差异性分析筛选与PD-1免疫治疗敏感性相关数据集GSE202069及ERP117672中共同差异基因,将上述共同差异基因通过Lasso回归筛选PD-1免疫治疗敏感性的特征基因;通过GEPIA及Ualcan数据库预测特征基因在HCC的表达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蛋白质印迹(WB)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实验验证其表达。构建过表达3-羟基丁酸脱氢酶1(BDH1)细胞系,通过肿瘤功能学实验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平板克隆、EdU染色、细胞划痕、Transwell实验探究其对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通过WGCNA及差异性分析筛选出两项数据集共有118个共同差异基因,Lasso回归筛选出共同差异基因中与PD-1免疫治疗敏感性特征基因(含黄素二甲基苯胺单加氧酶3(FMO3),过氧化物酶体反式-2-烯酰辅酶A还原酶(PECR),BDH1,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SLC7A1),细胞色素b5 A型(CYB5A)和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1(PCK1));生存分析表明BDH1与HCC最为相关(总体生存率:P<0.001;复发:P=0.007)。GEPIA及Ualcan数据库分析显示BDH1在HCC组织中低表达,通过RT-qPCR、WB及IHC对本中心收集的HCC样本进一步证实BDH1在HCC中低表达。CCK-8、平板克隆、EdU染色、细胞划痕、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Hep3B pCDH组相比,过表达BDH1使得HCC细胞吸光度降低(t=4.766,P<0.01),克隆形成数目减少(t=16.02,P<0.000 1),增殖细胞比例下降(t=23.13,P<0.000 1),细胞迁移率减慢(t=25.28,P<0.000 1),穿过小室数目减少(t=10.78,P=0.004)。结论 BDH1是观察HCC患者PD-1免疫治疗敏感性的特征基因;BDH1具有抑制H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能力。
肌少症与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张萍;杜益君;王跃;王艳秋;徐小群;潘天荣;目的 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与骨质疏松(OP)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64例住院绝经后老年T2DM患者,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骨密度(BMD)及四肢骨骼肌肌肉质量,ASMI=四肢骨骼肌肌肉质量/身高~2 (kg/m~2),按T值分为OP组和非OP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ASMI并进行Logistic回归、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 与非OP组比较,OP组肌少症(SAC)患病率高(P<0.05);两组年龄、ASMI、体质指数(BMI)、雌二醇(E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SMI [OR=0.133,95%CI (0.029~0.611)]、BMI [OR=0.785,95%CI(0.625~0.985)]、E2[OR=0.967,95%CI(0.942~0.993)]是OP的保护因素。ROC曲线提示,ASMI对OP患病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752 (95%CI 0.632~0.872,P<0.001),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47.8%,最佳诊断值为5.52 kg/m~2。结论 ASMI、BMI、E2减少与OP发生呈正相关,ASMI是OP的重要保护因素,对老年绝经后T2DM患者应早期进行OP筛查及危险因素评估,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降低跌倒、骨折的发生风险。
c-Myc通过lnc-TBL1XR1-5影响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
符妙婷;朱友明;目的 研究c-Myc调节的长链非编码RNA TBL1XR1-5(lnc-TBL1 XR1-5)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进展的影响。方法根据c-Myc的表达对TCGA数据库中头颈鳞癌(HNSCC)样本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c-Myc表达密切相关的lncTBL1 XR1-5。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c-Myc和lnc-TBL1 XR1-5在OSC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关系,分析其在HOK、HN6、CAL27细胞系中表达差异,c-Myc过表达和敲低对lnc-TBL1XR1-5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测定用于验证c-Myc与lnc-TBL1XR1-5启动子区的结合。RNA荧光原位杂交(RNA FISH)用于确定lnc-TBL1 XR1-5在OSCC细胞系中的定位。通过qRT-PCR、细胞计数、CCK-8、集落形成等实验观察lnc-TBL1 XR1-5的过表达或敲低对OSCC细胞增殖的影响,并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等实验观察lnc-TBL1 XR1-5的过表达或敲低对OSCC细胞迁移的影响,最后通过观察培养基颜色和pH变化观察lnc-TBL1 XR1-5的过表达或敲低对OSCC细胞代谢的影响。结果 发现c-Myc对lnc-TBL1 XR1-5在OSCC细胞系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正调控作用。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测定验证了c-Myc与lnc-TBL1 XR1-5启动子区的结合。RNA FISH显示lnc-TBL1XR1-5定位于OSCC细胞的细胞核。lnc-TBL1 XR1-5的过表达促进了OSCC细胞系的迁移、代谢和增殖,而敲低则具有相反的作用。结论c-Myc在OSCC中正向调节lnc-TBL1 XR1-5,lnc-TBL1XR1-5促进OSCC的迁移、增殖和代谢。
604例育龄期夫妇单基因遗传病携带者筛查的结果分析
李倩贇;吴仁花;张媛媛;刘芳;程维晟;袁静;目的 了解安徽省育龄期人群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携带情况以及常见变异,探索建立安徽省携带者筛查临床应用网络与转诊模式,探讨在临床实施扩展性携带者筛查(ECS)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备孕或早孕期(≤13+6周)表型正常无遗传病家族史的604例育龄人群样本。采用基于高通量测序结合特殊PCR分析技术,检测与220种疾病相关的致病变异,对阳性携带者的配偶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结果 截至2023年5月16日,收集到受检样本604例,检测出目标疾病携带者340例;检出致病变异检测阳性率为56.29%;共检出致病变异499个,每名受检者携带0~5个变异;携带1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致病变异216例,占35.76%,最为常见。携带2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致病变异95例,占15.73%。截至目前已发报告夫妻302对,筛查中共发现高风险夫妇7对,高风险率为2.32%。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隐性的共5对(夫妻双方均携带同一致病基因),遗传模式为X-连锁的共2对(女方携带X-连锁致病基因)。结论 本研究获得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4例接受国家课题ECS检测的受检者目标疾病的总体携带和临床应用情况以及常见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的携带率,可以为安徽省携带者筛查临床应用网络与转诊模式的建立提供科学指导。
成像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成纤维样滑膜细胞Ahr入核的比较
程梦;王燚;董伟波;魏伟;常艳;目的 探究成像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Ahr入核的差别。方法 用15%的DMEM培养人来源的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细胞株MH7A,分别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量化成像流式细胞仪(ImageStreamX MarkⅡ)检测空白对照组、Kyn组和Kyn+CH223191组对MH7A中Ahr的入核水平,并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种检测技术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免疫荧光技术和成像流式细胞术测得的MH7A细胞中Kyn组和Kyn+CH223191组Ahr入核能力增加(P <0.05),两种实验方法测得的三组结果相关性良好,R2值分别是0.863 8、0.928 7和0.901 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相较于免疫荧光技术的操作和结果,成像流式细胞术数据处理比较复杂,但所得结果精确度高,避免了实验者的主观性,减少实验误差。
蓝斑核参与抑郁导致的慢性疼痛行为的调控
袁溪;刘雨晴;孟浅;目的 探究蓝斑核(LC)是否参与介导小鼠抑郁伴疼痛行为及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慢性束缚应激(CRS)组,通过新奇抑制进食、悬尾和强迫游泳等行为学实验检测抑郁样行为的形成,评估小鼠CRS模型的建立;使用Von Frey毛刷检测小鼠的机械痛阈;通过c-Fos免疫荧光染色确定LC神经元活性在抑郁伴疼痛小鼠中的改变;利用离体脑片电生理检测LC神经元兴奋性变化;通过化学遗传学技术调控LC活性,观察小鼠的疼痛及抑郁样行为表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RS小鼠在束缚第3周(CRS 3W)出现明显的抑郁样行为,模型建立成功;CRS 3W小鼠机械痛阈显著下降,出现机械痛敏;CRS 3W小鼠LC区有大量c-Fos~+表达,且90%为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元;CRS 3W小鼠LC中NE能神经元兴奋性降低。而且,化学遗传学激活LC可显著缓解CRS 3W小鼠的机械痛敏。结论CRS 3W小鼠LC中NE能神经元兴奋性下降,化学遗传学激活LC中NE能神经元可缓解CRS 3W小鼠的机械痛敏。
中文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的研究
陈瑞全;吴建贤;沈显山;目的建立中文版Fugl-Meyer(FM)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下肢部分和总分)用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的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MCID)。方法同时使用校标法和分布法来确定中文版FM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MCID。结果中文版FM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下肢部分、总分)的组内重测信度分别为0.997、0.989和0.997,组间重测信度分别为0.993、0.952和0.990,MCID分别为4.58、3.31和6.0。结论通过本研究获得了中文版FM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MCID,有助于临床和科研工作人员识别中文版FM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用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疗效评定的变化值的真实性,能够确定是否符合临床意义的变化。
强直性脊柱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吴珊珊;段振华;潘发明;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中轴骨骼,并可累及外周关节、肌腱韧带附着点及其他组织。目前A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流行病学研究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疾病的发展规律、探索病因、预防疾病。现从患病率与发病率、性别分布、年龄分布、易感因素、流行病学挑战等方面对AS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AS的相关研究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颈椎病生物力学发病机制实验研究
余家阔,吴毅文,戴先进,赵建华,魏俊通过后入路手术,用电阻应变片对低头位成年家免的C_(3-6)。颈椎的应变进行了在体测量,分析了低头坐姿家免不同时期的X线改变及其与应变的关系。作者认为,颈椎能否产生骨质增生与该颈椎所受应力改变的机率、应力改变的幅度及应力的作用时间有关。在诱导骨质增生中,拉应力比压应力更重要。建议人们每次低头工作时间少于某一极限或虽大于该极限但累积作用时间不长,有利于预防颈椎病。
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徐永君;盛慧;倪鑫;抑郁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从炎症反应学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学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失调学说、神经营养因子学说以及多因素综合作用共5个方面总结其发病机制。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比较
于江涛;黄强;王军;比较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与传统手术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结果显示腹腔镜组住院费用与开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切口大小、术后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表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安全可靠、手术创伤小、疗效确切。
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徐永君;盛慧;倪鑫;抑郁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从炎症反应学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学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失调学说、神经营养因子学说以及多因素综合作用共5个方面总结其发病机制。
强直性脊柱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吴珊珊;段振华;潘发明;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中轴骨骼,并可累及外周关节、肌腱韧带附着点及其他组织。目前A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流行病学研究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疾病的发展规律、探索病因、预防疾病。现从患病率与发病率、性别分布、年龄分布、易感因素、流行病学挑战等方面对AS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AS的相关研究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PD-L1和P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吴圣;邵婧怡;王芳;范璐璐;孙国平;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151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及其对应的74例转移淋巴结标本,以及20例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中PD-L1和PD-1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关系。结果 PD-L1和PD-1在胃癌细胞及癌间质淋巴细胞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升高,阳性率分别为60.93%和38.41%;癌旁组织不表达PDL1和PD-1;在转移淋巴结的表达与对应肿瘤组织一致,一致率分别为82.43%和87.84%。胃癌组织PD-L1和PD-1表达不相关。PD-L1表达与p TNM分期、浸润层面、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脉管癌栓相关(P<0.05),PD-1与各临床指标不相关。结论 PD-L1和PD-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PD-L1可能成为预测胃癌进展和预后的新分子标志物,阻断PD-L1/PD-1信号通路有望成为胃癌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白癜风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鲁功荣;许爱娥;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疾病,以皮肤或黏膜色素减退为特征。依据欧洲、日本、沙特阿拉伯、中国的诊疗指南,对白癜风患者进行分期、分型、分部位论证,其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光疗和手术移植等。白癜风的治疗仍是一大难题,目前认为联合疗法治疗白癜风最为有效。
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炎性机制研究进展
潘显阳;陶金辉;李向培;该文综述了导致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多种炎症细胞与细胞因子之间的关联、toll样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ATP-P2X7R通路、NALP3炎性小体等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急性炎症缓解的分子机制及秋水仙碱抑制炎症信号通路的新机制,为未来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提供了新依据。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19